管理評論
第43卷 第2期 2024年4月
本期特刊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指導
陳振燧主編 編輯語(節錄)
本期共刊登6篇個案論文,五篇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一篇為作業層級的田野個案。
第一篇為段逸君、王致遠、葉淑娟的「建構電競單車的競爭優勢:曜越數位轉型之路」,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曜越科技,一家電競電腦設備製造商,因應疫情將實體展覽轉型為線上商品展,進而培養出數位傳播能力和媒體團隊,而這些新的組織資源成為後續創立新單車事業的重要基礎。本研究運用Verhoef et al. (2021) 的數位轉型三階段理論,闡述曜越科技如何通過首次線上商品展實現數位化。此外,採用Nevo and Wade (2011) 的數位資產賦能模型,探討公司如何整合組織資源與數位資產,創造「電競單車」新商業模式,實現數位轉型,創造新價值並建立競爭優勢。
第二篇由陳小芬、謝雨蒔所撰寫的「世茂農業—智慧蘭園」,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世茂農業創立人黃崇德看好蝴蝶蘭切花巿場,採取專注差異化策略,提供高品質切花。世茂為實踐策略進行3次數位轉型,增加內部資源,並利用外部資源以豐富及擴展自身的能力,發展優越的計畫性生產能力及染色技術創新能力,成為智慧植物工廠。本個案藉資源調和理論探討管理者如何構建、捆綁和槓桿資源以有效利用資源在目標市場競爭。
第三篇為郭翠菱所寫的「日正食品—存貨管理」,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本個案探討日正食品布局AI的生產模式轉型、銷售模式轉型,從存貨管理理論建立經濟訂購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 模型,分析計畫性生產的最適訂購數量及需求量、前置時間確定,何時發出訂單?當未預期需求增加、前置時間延長或缺貨,應準備多少安全存量?進而比較計畫性生產與接單生產哪種可省更多成本,最後指出銷售模式對通路管理轉型之影響。
第四篇由劉惠玲、黃崑明、徐志明所撰寫的「原味錄—微型巷弄店數位化轉型」,為作業層級的田野個案。原味錄以提供冰品甜點為主之微型店,原開在馬路邊,受店租大幅調漲轉為巷弄店。爾後因商圈人潮銳減與疫情衝擊,店營收大幅下跌。張任河店長為提高曝光度及縮短淡旺季營收差距,基於資金與數位技能不足的限制,先從產品、客群與通路下功夫,搭配行銷來強化淡季營收,再借助商圈與政府的協助進行數位化轉型,讓顧客成為忠誠顧客。本個案運用行銷漏斗與成本—數量—利潤分析,協助微型店該續留馬路邊或遷移巷弄內的決策分析,以及後續生存之道。
第五篇由朱彩馨、莊岱騏、魏志平所撰寫的「善假於物:其禾實業的數位轉型之路」,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其禾實業期望引進數位科技以提高競爭地位,但中小企業有限的資源,讓它在取得數位轉型技術與能力上產生困境。本個案描述其禾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進行數位轉型,其禾以各式資源編排開發通報系統eKeeper、累積大量電梯運轉數據,以成為一項新資源來優化內部營運或推出新服務。本個案讓學生了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困難,及如何編排資源克服數位能力的缺憾,以達成策略目的。
第六篇由林敬峯、林耀欽所撰寫的「滿食空-群聚數位合作」,為管理層級的田野個案。滿食空股份有限公司是2018年創立的餐飲零售小微企業,面臨Covid-19疫情的衝擊影響,王執行長從 Sirmon et al. (2011) 資源編排理論為主軸出發,依據「資源—能力—價值」的框架提出解題模型,闡述滿食空群聚數位轉型合作營運的模式,管理者需要掌握哪些關鍵流程要素。本研究探討小微企業在資源匱乏的劣勢下,管理者如何將辨識有限資源形成能力,並有效轉化為企業創造新價值,旨在對台灣眾多小微企業的管理者,展開數位轉型之路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