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獲113年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期刊開放取用暨數位傳播計畫

2022/09/30

林介勝/政大商學院講師

導引原文:

郭敏華、黃柏凱與許碧芳 (2014),「虛擬社群涉入對於股票投資行為之影響」,管理評論,第33卷,第3期,頁 53-70。

 

        

台灣證券交易所自1961年成立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隨著20世紀末興起的網際網路浪潮,股民們收集股市資訊以及股票下單的方式也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受惠於網路的即時性跟普遍性,投資者能夠從第一手的股市資訊分析基本面、籌碼面跟技術面的消息後進行網路下單,有效地改善資訊傳遞及股票下單的延遲性。據統計,網路已逐漸超越傳統媒體及親友間的口耳相傳,被投資者視為主要獲取股市資訊的管道,而這群習慣於網路操作模式的投資人 (統稱為「e股民」) 占個別投資人的比重已接近九成 (郭敏華 2010)。如同現今一般人對網路的依賴,e股民們也在股市相關的社群網站中尋找有助其投資決策的各類資訊,並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涉入程度。從傳統到網路模式的轉換過程中,學者們對於虛擬社群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股民的投資行為及損益結果有著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郭敏華、黃柏凱與許碧芳於2014年在《管理評論》上所發表的文章〈虛擬社群涉入對於股票投資行為之影響〉正是台灣針對此議題所進行的先驅研究之一。

這項研究認為,現實的人際關係社會網絡以及虛擬的網際網路社群都會對個人投資理財行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它們建構了以下的研究假說:「股票投資人虛擬社群涉入程度越高者,股票投資越積極。」具體來說,「涉入程度」涵蓋了深度 (涉入時間) 及廣度 (參與社群網站數),而這項研究就是分析投資者涉入虛擬社群的時間長短與網站數量對其各項投資行為的影響。作者們從世新大學於2009年9月間針對18歲以上的台灣股票投資散戶所進行之全國性調查「臺灣股票投資人網路行為調查資料庫」取得欲訪問的目標對象,再透過世新大學專業民意調查中心在電話訪問中先排除非經常使用網路的股民,以確保回收的1,091份有效樣本皆符合e股民的條件。分析這些高達8成為40歲以下的e股民訪問結果後發現,在深度方面,個別投資者對於虛擬社群的涉入時間與其持股分散程度和交易頻次,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在廣度方面,參與虛擬社群網站數較多的投資者更能積極設立停損點並確實執行停損策略。這些結果意味著,看似「虛擬」的網路社群其實是會「真實」地影響到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決策。這項研究的有趣發現不但在學術上對投資行為及社會網絡等研究領域有開創性的價值,也在實務上解釋了今日虛擬投資社群不斷出現並顯著影響投資者決策的現象。然而需注意的是,在難以判斷這些社群真實性的情況下,投資者必須審慎的評估資訊並採取合法合理的投資行為,以避免虛擬投資社群成為詐騙者犯罪的溫床。

 

 

參考文獻 

郭敏華 (2010),「台灣股民之網路社會行為暨網路資訊行為」,當代商管研究,第2卷,第2期,頁21-34。

 

如果您想訂閱本協會出版品或想知道更多活動訊息,歡迎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