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賴冠斈
綜合過去學者的研究發現,我國上市櫃公司有約四分之三為家族企業,且超過50%的董事會席次為家族所控制。多數學者運用「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 與「管家理論」(Stewardship Theory) 來探究不同型態的經營模式如何影響企業的管理績效。前者主要研究當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的目標不一致時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支持該理論的學者認為,家族企業的特點為所有權、經營權及管理權之間存在親屬關係,使得家族成員能夠通過「交叉持股」及「金字塔結構」等方式掌握企業的控制權,進而影響企業決策的過程,卻有可能因此損及小股東的權益。
隨著政府積極推動公司治理規範,落實股東權益、董事會結構與運作、資訊透明度及企業社會責任等意識逐漸被強化。因此,探討我國家族企業的董事長身兼總經理,以及獨立董事在整體董事人數中的比例,兩項影響董事會結構的變數與公司治理評鑑結果的相關性,能提供企業於不同發展階段參考適合的經營方式,同時為推動公司治理政策作出貢獻。 導引原文 林玉欽、蕭育仁、羅文綺、陳雯雯 (2023)。以企業生命週期探討家族企業與董事會結構對公司治理評鑑結果之影響。管理評論,42(3),1-16。https://doi.org/10.6656/MR.202307_42(3).CNI001
論文查詢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Taiwan Citation Index-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研究簡介
2023年出版之〈以企業生命週期探討家族企業與董事會結構對公司治理評鑑結果之影響〉一文,將我國的上市櫃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不含金融保險業與政府公家型態),除了搜集其2014年至2017年間的財務數據,亦將上市櫃公司治理評鑑系統的評鑑結果運用二級分類分級後,以迴歸模型進行分析。
研究之所以著眼於企業生命週期的角度,是因為處在不同生命週期的企業因追尋的目標不同而有經營策略上的差異,例如在成長階段的企業尚渴望外部資金的投入,因此會主動揭露企業正向的訊息以降低資訊不對稱。
因此,該研究透過企業生命週期的視角,深入分析家族企業與影響董事會結構之兩因素如何在不同階段影響公司治理評鑑,期望提供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調整其治理結構的實務建議,並作為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的參考依據。
研究發現
該研究從企業生命週期角度,將我國上市櫃公司分為三組:「成長期及成熟期」、「成長期及衰退期」與「成熟期及衰退期」,比較「家族企業」、「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與「獨立董事比例」對公司治理評鑑的影響。
家族企業對公司治理評鑑排名結果的影響
研究首先發現約有67%的樣本屬於家族企業,顯見家族型態的企業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不僅是企業本身會隨著生命週期階段越來越複雜,業務及職掌也會隨著家族組織擴大而漸趨繁瑣,使得成熟期較其他週期的公司治理評鑑結果產生負面效益。從成熟期及衰退期的迴歸分析結果知道,生命週期對家族企業變數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相較於衰退期的企業,成熟期企業中家族企業會負向影響公司治理評鑑前20%排名的結果。
企業的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對公司治理評鑑排名結果的影響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會讓管理者掌握過大的權力,成為影響董事會獨立性的憂患,削弱董監事監督的效果,進而增加代理問題的風險。因此多數國家的法制並不鼓勵兼任行為,台灣亦有明確規範同時兼任兩職務時需將權限明確地劃分。作者因而推論企業生命週期越初期的階段,對公司治理評鑑結果產生較為負面的影響。
「成長期及成熟期」、「成長期及衰退期」與「成熟期及衰退期」三組迴歸模型皆顯示生命週期與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呈現顯著負相關。表示同時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一職,會對成長期企業造成相對於成熟期與衰退期企業,在公司治理評鑑前20%排名結果的負面影響,且對成熟期企業的負向影響高於衰退期企業。
企業的獨立董事對公司治理評鑑排名結果的影響
獨立董事除了能增強決策的獨立性之外,亦有保護小股東權益、提供專業知識經驗及減少利益衝突等優點,對公司治理產生正面效益。作者於研究中推論生命週期較初階的企業,其獨立董事的比例越高會對公司治理的評鑑結果產生較大的正面影響。
研究中探討的三組企業生命週期階段與獨立董事的比例都呈現顯著正相關。說明獨立董事占總體董事人數的比例愈高,越有正面助益於公司治理評鑑前20%排名的結果,且影響程度成長期企業高於成熟期企業及衰退期企業、成熟期企業高於衰退期企業。
作者由上述的結果推論,屬於企業發展階段的成長期,需要吸引投資人對企業投資,而董事長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會損害董事會的監督能力,客觀性也較為不足。因此,若能增加獨立董事的比例將有助於改善公司治理的表現,提升企業價值,進而提高外部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的偏好。此外,對於位在成熟期的企業而言,維持穩定獲利是企業的重要目標,相較於由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之職位,若能引進外部的專業經理人將使權責更為分明,符合公司治理的精神,相信能對企業長期利益產生正面影響。
相關議題延伸
台灣企業的崛起大多由家庭出發,因此家族企業在政商環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可以從以往的學術研究和本篇選文中窺見一二,許多媒體也常將家族企業之間的摩擦作為報導或戲劇素材,反映了家族企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其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之一。
隨著世代更迭,企業面臨傳承的挑戰,二代、三代接班人是否能完整承接創辦人對企業經營的理念與掌控權並保持營運的穩定,是企業在改朝換代時備受關注的問題。其次,若企業認同大環境所追求的永續價值,在公司治理層面是否應該通過制度化管理來建立更透明可信的決策機制,防止代理問題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受侵害。
再者,董事會多元化已成為提升公司治理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無論是性別、年齡、專長與經驗等多元性皆能為企業注入不同觀點。有鑑於此,企業在發展至不同的生命週期時,可以透過調整其董事會的組成穩健自身的成長。例如,成長階段的企業能藉由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董事,為企業的擴展提供更具創新性的建議;而在成熟階段的企業則可以選擇具有國際經驗或財務專業的董事,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或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不僅如此,不同產業中的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之間對治理機制的需求也存在差異,這些變數的交互作用都是未來可以更進一步探究的面向,相信能給予企業在建立長期發展策略時更具體的實務建議,同時提供政府制定公司治理規範時的參考依據,並協助投資人能以更多樣的角度檢視企業的價值。